游客发表

重慶合川發現的恐龍化石初步確定為距今約1.65億年前的馬門溪龍

发帖时间:2025-11-02 15:15:18

重慶合川發現的恐龍化石初步確定為距今約1.65億年前的馬門溪龍
重慶合川發現的恐龍化石初步確定為距今約1.65億年前的馬門溪龍
重慶合川發現的恐龍化石初步確定為距今約1.65億年前的馬門溪龍
重慶合川發現的恐龍化石初步確定為距今約1.65億年前的馬門溪龍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9日14時10分訊(首席記者 王瑋 見習記者 辛一囡):重慶又雙叒叕發現恐龍化石啦!近日記者從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了解到,前不久在合川區官渡鎮興勝村發現的疑似化石的“怪石”,目前已初步確定是馬門溪龍,產出於中侏羅統沙溪廟組上段的地層中,距今約1.65億年前。
已發現尾椎、趾骨、背肋等 初步判斷是馬門溪龍
在現場,已發現的骨骼化石有關聯或關節保存的一段後部尾椎約10個,此外還有具關聯性的蹠骨、趾骨、爪骨,以及零散保存的尾椎脈弧和不完整背肋。
“根據骨骼化石形態及埋藏位置,初步推測化石點屬於單個體埋藏,就是隻有一條恐龍被埋在這裏,多條埋藏的可能性極小。”208地質隊副總工程師兼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院長代輝說。
該化石點(官渡)與大石恐龍化石點18km、距合川太和化石點約38km(大石點在中間,與另外2個化石點間距均約20km)。根據現目前已發現的骨骼化石形態特征,基本可以初步判斷官渡恐龍的類型也屬於馬門溪龍類。
代輝介紹,目前隻發現了部分尾部、腳掌部位和零散背部肋骨,四肢及頸背軀幹部分還未發現,“但我們認為發現它們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村民采草藥發現化石 下一步開展發掘工作
這一化石的發現源於今年8月,重慶市合川區官渡鎮興勝村一村民在上山采集草藥時,無意發現了三塊疑似化石的“怪石”,之後便主動將“怪石”上交。隨後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立即安排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組織專業隊伍進行現場核實中,確認屬於珍貴的恐龍化石之後,立即委托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對該化石點開展前期保護工作。
據介紹,官渡鎮恐龍化石產出於中侏羅統沙溪廟組上段的地層中,距今約1.65億年前,與太和鎮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1957年)、大石鎮發現的馬門溪龍待定種(2015年)處於同一時代,它們都處於馬門溪龍動物群階段。
從1957年至今,先後在合川涪江畔太和鎮、嘉陵江畔大石鎮、涪江畔官渡鎮發現恐龍化石。太和鎮的合川馬門溪龍是當時中國最長、亞洲最大的恐龍,被譽為“東方巨龍”。大石鎮的合川馬門溪龍待定種是重慶市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恐龍。而今,官渡鎮再次發現恐龍化石,且根據初步判斷屬於又一個大型蜥腳類恐龍。
據了解,現階段隻對化石進行探明和保護,化石均保存在原地。若下步發現存在更多的化石,將上報自然資源部,申請正式的發掘工作。
相關報道:合川官渡發現馬門溪龍類恐龍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重慶日報(記者 申曉佳):11月19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獲悉,日前,合川區官渡鎮興勝村發現恐龍化石。經專家初步鑒定,恐龍的類型屬於馬門溪龍類。
今年8月,合川區官渡鎮興勝村一村民在上山采集草藥時,無意間發現了三塊疑是化石的“怪石”,之後村民主動將“怪石”上交到了合川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得到消息後,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立即安排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組織專業隊伍進行現場核實。經現場確認屬於珍貴的恐龍化石之後,立即委托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對該化石點開展前期保護工作。
經研究人員調查,官渡鎮恐龍化石產出於中侏羅統沙溪廟組上段的地層中,距今約1.65億年,與太和鎮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1957年)、大石鎮發現的馬門溪龍待定種(2015年)處於同一時代,都處於馬門溪龍動物群階段。根據目前已發現的骨骼化石形態特征,基本可以初步判斷官渡恐龍的類型也屬於馬門溪龍類。該化石點(官渡)距大石恐龍化石點18公裏、距合川太和化石點約38公裏。
研究人員介紹,根據骨骼化石形態及埋藏位置,初步推測化石點屬於單個體埋藏,即隻有一條恐龍被埋在這裏,多條埋藏的可能性極小。同時,目前隻發現了部分尾部、腳掌部位和零散背部肋骨,四肢及頸背軀幹部分還未發現,但研究人員認為發現它們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據悉,現階段重慶隻對化石進行探明和保護,化石均保存在原地。若下步發現存在更多的化石,將上報自然資源部,申請正式的發掘工作。
從1957年至今,合川已先後在涪江畔太和鎮、嘉陵江畔大石鎮、涪江畔官渡鎮發現恐龍化石。在太和鎮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是當時中國最長、亞洲最大的恐龍,被譽為“東方巨龍”。大石鎮的合川馬門溪龍待定種是重慶市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恐龍。而今,官渡鎮再次發現恐龍化石,且初步判斷屬於又一大型蜥腳類恐龍,預計將再一次提升合川乃至重慶的“恐龍名片”知名度。
相關報道:重慶合川發現恐龍化石 初步判斷屬馬門溪龍類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劉暢 賀應桃 編輯 姚鵬):不久前,在合川區福壽場,有村民挖植物時,發現幾塊不同尋常的石頭。眾所周知,合川曾出土過著名的合川馬門溪恐龍化石,當地村民猜測,這堆石頭或許也是恐龍化石。
第1眼記者了解到,經專家勘察後,初步判定其為恐龍化石。
化石發現經過
2021年8月,重慶市合川區官渡鎮興勝村一村民(村裏的赤腳醫生)在上山采集草藥時,無意間發現了三塊疑似化石的“怪石”,之後,這位村民主動將“怪石”上交。
得到消息後,市規資局立即安排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組織專業隊伍進行現場核實。經現場確認確屬珍貴的恐龍化石之後,立即委托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對該化石點開展前期保護工作。
化石時代及類型
官渡鎮恐龍化石產出於中侏羅統沙溪廟組上段的地層中,距今約1.65億年,與太和鎮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1957年)、大石鎮發現的馬門溪龍待定種(2015年)處於同一時代,它們都處於馬門溪龍動物群階段。
根據現目前已發現的骨骼化石形態特征,基本可以初步判斷官渡恐龍的類型也屬於馬門溪龍類。該化石點(官渡)與大石恐龍化石點18km、距合川太和化石點約38km(大石點在中間,與另外2個化石點間距均約20km)。
現階段情況
根據前期保護工作,現階段已發現的骨骼化石有:關聯或關節保存的一段後部尾椎(數量約10個),具關聯性的蹠骨、趾骨、爪骨,以及零散保存的尾椎脈弧和不完整背肋。
根據骨骼化石形態及埋藏位置,初步推測化石點屬於單個體埋藏,也就是說,隻有一條恐龍被埋在這裏,多條埋藏的可能性極小。同時,目前隻發現了部分尾部、腳掌部位和零散背部肋骨,四肢及頸背軀幹部分還未發現,但專家認為發現它們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現階段,對化石進行探明和保護,化石均保存在原地。若下步發現存在更多的化石,將上報自然資源部,申請正式的發掘工作。
新聞多一點:
合川因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而得名,因釣魚城而聞名,因合川馬門溪龍而揚名。從1957年至今,先後在合川涪江畔太和鎮、嘉陵江畔大石鎮、涪江畔官渡鎮發現恐龍化石。太和鎮的合川馬門溪龍是當時中國最長、亞洲最大的恐龍,被譽為“東方巨龍”。大石鎮的合川馬門溪龍待定種是重慶市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恐龍。而今,官渡鎮再次發現恐龍化石,且根據初步判斷屬於又一個大型蜥腳類恐龍。新的發現進一步印證了,合川因水而得名,因龍而揚名,三江交匯、三江藏龍,可謂水秀三江、古韻合川,再一次提升了合川恐龍名片。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